久久伊人网视频,中文字幕老视频平台网站,97在线公开视频,久久精品导航,久色蝌蚪网jiuse,亚洲一级特黄特黄的大片,亚洲乱亚洲乱妇

     首頁 >> 傳媒視角

傳媒視角

無悔三十五載高原情

發(fā)表日期:2014-05-05作者: 賁桂英來源: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放大 縮小

  我永遠都記得去所里報到的那天。

  40年前的那個秋天,1964年9月,從南開大學剛剛畢業(yè)的我,從家鄉(xiāng)北戴河出發(fā),帶著簡單的行囊,只身一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硬座,來到了建所剛兩年的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。那時的我不曾想到,這一待就是整整35年!

  當年我初到研究所的景象至今仍歷歷在目:3座3層的樓房兼做宿舍和實驗室,院子雖大而雜草灌木叢生,建筑垃圾仍在,在院的西邊還有一些亂墳崗。但所內人氣卻很旺,一批全國各地重點高校的畢業(yè)生,從四面八方會聚而來。當時條件雖然比較艱苦,初到高原又有一些不適應,但這批年輕人充滿了朝氣、熱情和友愛,干勁十足。

  新建的各個學科都有優(yōu)秀的、有才華的學科帶頭人,新人很快融入科研當中。人才的引進體現(xiàn)了當時所領導馮浪極有科學頭腦和遠見,也為后來高原生物科研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打下良好堅實基礎。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,這些青年學子們雖然遠離家鄉(xiāng)來到青藏高原,面對高寒缺氧、風沙撲面的自然環(huán)境,但并沒有沮喪和氣餒,也沒有空洞的口號,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當中去?!拔母铩?0年也未影響科研工作,這是很難得的。幾代人幾十年堅守在高原生物科學的崗位上,奉獻了青春年華,奉獻了知識和健康,有的人甚至獻出了保貴的生命!但他們無悔,我也是其中一員。

  回想四五十年前,青海意味著荒涼、落后,是“勞改犯”流放的地方。當初我去青海之前就有人對我這樣說,家人也替我擔心。當時因自己年輕并沒想這么多,但在隨后的野外工作中,卻深有體會。雖然我們的工作多是駐點,要與那些冒著生命危險、在海拔3000米~4000米的無人區(qū)野外科考的同事們相比安全多了。但那時在高海拔地區(qū)野外工作的艱苦,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,旁人是無法想象的。

 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強調科研為生產服務。我與另外3位同志主要從事高原春小麥豐產原因的調查,70年代又開始了化學鋤草劑的應用和大面積推廣工作。除了玉樹、果洛、黃南州以外,我們幾乎跑遍了青海省的每個州縣地區(qū)。我們曾在海西州的香日德、諾木洪、海南州的巴倉等勞改農場長期駐點試驗。那時交通工具極為落后,最好的野外交通工具就是解放牌大卡車。

  我們坐在沒有蓬布的敞蓬大卡車的后斗里,大夏天裹著老羊皮大衣蜷縮著坐在行李卷上,迎著高原的狂風,行進在坑坑洼洼似搓板的海拔3000多米的“天路”上,感覺五臟六腑和整個骨架都被顛散了,同時還要忍著高原缺氧引起的頭痛,有時這樣的行程長達12小時才休息。我還暈車,腹內“翻江倒?!保约河帽咏又鴩I吐物。但即使這樣大家都沒有退縮,沒有怨言,到達目的地后第二天就開始工作。

  勞改農場的便利在于用工方便,職工(勞改釋放犯)中有的文化程度很高,能很好理解我們的試驗要求,再加上土地面積大,化學鋤草技術易于推廣。我們的工作主要在田間,每個人都被高原強烈的輻射曬得很黑,穿得也又臟又破,看不出一點兒知識分子的模樣。

  記得有一次,我們在巴倉勞改農場試驗時,組里的一位同事在去場部辦事的路上,被農場里的監(jiān)管人員當作“逃跑的勞改犯”給抓住了,怎么解釋都沒用,因為他穿得太破了,又胡子拉茬,最終被帶到場部后才得以“釋放”。

  還有一次,我們去海南州巴倉農場的途中,要過一條近七八十米深的大峽谷,兩側峭壁直上直下,路是沿著垂直的峭壁修成“之”字形的,每到此處都讓人望而生畏!坐在車上,緊張得兩只手都是汗,緊緊抓住扶手根本不敢往下看,下邊就是萬丈深淵!但我們所的司機因常出野外,什么難走的路都開過,每次都胸有成竹地把我們安全地送到目的地。

  青藏高原最吸引我的還是它蘊藏著太多的生物科學奧秘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我對高原或高山植物為什么能生長在那樣嚴酷的自然條件下,對于高寒,缺氧、強日輻射植物具有怎樣的生理生態(tài)適應機制問題,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特別是1985~1986年我到美國訪問進修近兩年之后,開闊了眼界并拓展了思路,回所后,研究工作更加深入。

  后來,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,我對高原強烈的紫外線輻射下植物的生理生化效應進行了比較系統(tǒng)的研究,取得了可喜進展。其實,研究中每有一些新的發(fā)現(xiàn),我的內心就充滿了無比的喜悅和幸福!

  科研就是探索未知,而青藏高原有太多的未知等待人們去發(fā)現(xiàn)。實驗工作越深入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更多的高原植物適應性的奧秘,不斷地激勵自己去探索。上世紀80年代后期,我也曾想調回內地并有機會,但仍因不愿舍棄研究多年的課題。海北高寒草甸定位站又給予了我們一個很好的長期監(jiān)測實驗的平臺,我有幸參與了其中高寒草甸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初級生產力形成機理的研究。

  上述這些僅僅是我回憶起的點點滴滴。幾十年在青藏高原的工作和生活,還有許多珍貴美好的記憶。那里已是我的第二故鄉(xiāng),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。假如再給我20年,我可能還回到高原,還有許多想做而未來得及繼續(xù)深入下去的課題。

  我愛西北高原生物所的人和物,對那里的一切都懷有深厚感情。不論我們這一代人,還是現(xiàn)正當年的青年一代,都具有著名的已故夏武平先生所倡導的“牦牛精神”,吃苦耐勞,堅韌不拔,只求奉獻,不計索取。正是這種精神代代相傳,才使西高所的科研和其他各項事業(yè)取得了豐碩成果。

來源:中國科學報

附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