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伊人网视频,中文字幕老视频平台网站,97在线公开视频,久久精品导航,久色蝌蚪网jiuse,亚洲一级特黄特黄的大片,亚洲乱亚洲乱妇

     首頁 >> 傳媒視角

傳媒視角

【中國科學(xué)報】李傳金:挺進南極

發(fā)表日期:2013-06-03來源:放大 縮小
第一眼見到南極,面對令人神往的神秘冰雪王國,李傳金的感受很實在——“雙腳終于可以著地了!還有就是冷!”
 
■本報記者 劉曉倩 王進東
 
暈船乏力,他“猜冰山”取樂;
 
隊友車陷冰縫,他奮不顧身上前救援;
 
零下50度挖冰槽,他自嘲凍成圣誕老人。
 
有一部講述企鵝故事的電影名叫《快樂的大腳》,不會唱歌的小企鵝誤打誤撞走進了人類的世界;而這個故事的主角李傳金,反其道行之,從現(xiàn)代文明一腳踏入了冰天雪地。
 
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點——探索未知讓他們感覺十分快樂。
 
“腳不沾地”的飄搖旅途
 
吃完愛人包的餃子,吻別3個月大的小女兒,中國科學(xué)院寒區(qū)旱區(qū)環(huán)境與工程研究所博士李傳金踏上了南極科考的旅程,那一天是2012年10月28日。
 
歷時156天,總航程2.9萬余海里,跨越太平洋、印度洋、大西洋,李傳金跟隨“雪龍?zhí)枴蹦蠘O科考船首次到達南緯75度7.2分的最南緯度地區(qū),開創(chuàng)了我國船舶南極地區(qū)航行新紀(jì)錄。
 
在中科院寒旱所的辦公室,記者見到了剛從南極回來的李傳金。這個中等個頭、小麥色皮膚、肌肉結(jié)實的山東漢子,十分開朗愛笑。李傳金曾跟隨國際科考隊去北極科考,這次跟隨自己國家的“雪龍?zhí)枴比ツ蠘O,他感覺既自豪又興奮。
 
談起初見“雪龍?zhí)枴?,他現(xiàn)在依然十分興奮:“好大!160多米長!感覺特別踏實。紅色的船身上‘雪龍’兩個字非常顯眼。巨大的鐵錨,粗粗的纜繩都讓人覺得自己很渺小。”可惜好景不長,李傳金的興奮勁兒還沒過,就嘗到了乘坐“雪龍?zhí)枴钡恼孀涛丁獣灤?/DIV>
 
“四肢無力、渾身虛汗,努力掙扎起身,剛走幾步,頭暈得幾欲跌倒,于是趕緊回到床上?!?/DIV>
 
李傳金自研究生起就在中科院寒旱所,上氧氣稀薄的高原對他來說是“家常便飯”,可是海上的漂泊卻讓他有些吃不消。
 
“圣誕老人”的冰雪王國
 
第一眼見到南極,面對令人神往的神秘冰雪王國,李傳金的感受很實在——“雙腳終于可以著地了!還有就是冷!”
 
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南極冰蓋上徒手操作,冷的感覺不是哆嗦而是麻木。作為“雪龍?zhí)枴鄙涎芯勘ǖ目茖W(xué)家,李傳金此次科考的主要任務(wù)是采集樣本。挖雪坑、鉆冰芯,每次戶外工作都要持續(xù)四五個小時,更要命的是精細操作。“脫下厚厚的手套,幾十秒鐘手就被凍麻了,根本抓不住東西。”李傳金跟記者比劃取鉆的動作,為了更大程度地反映從海邊到內(nèi)陸物質(zhì)變化的規(guī)律,這樣的極寒天氣是李傳金每天都要經(jīng)受的考驗。
 
如果說零下三四十度人類還可以忍受,到了零下五十度,那簡直連呼吸都十分困難。到達南極昆侖站第4天,李傳金被調(diào)到冰芯鉆探組去協(xié)助工作。冰芯槽的挖掘工作十分辛苦,冰芯場地被巨大的鋼梁和篷布覆蓋,太陽光根本照射不進來,溫度比外面低十幾度。每個人都穿著厚厚的衣服,貼著暖寶來抵擋極地深入骨髓的寒冷。到了冰槽的底部,溫度驟降至零下50多度,呼出的氣體在極低的氣溫下形成的濃重的霧氣,能見度極低。
 
綁著安全繩,李傳金下到5米多深的槽底,立刻感覺一股寒氣直透骨髓,氧氣不足、呼吸困難、心跳加速,他與吉林大學(xué)的范曉鵬博士一起工作了近1個小時,挖掘了一層約30厘米的雪層,帶著滿身的寒氣與冰屑爬上了地面。
 
他說自己胡須上掛滿了冰珠的樣子,像極了一個圣誕老人。
 
“極地救援”的兄弟情誼
 
30歲出頭的李傳金在科考隊里屬于“少壯派”,年輕力壯,便自告奮勇成為“救援隊”中的一員和一號領(lǐng)頭卡特車的副駕駛。“剛摸車的感覺充滿了緊張與興奮。”李傳金說,自己之前從未摸過車,更沒想到第一次開車竟然是在南極。
 
帶著緊張與興奮,內(nèi)陸隊向南極中山站進發(fā)。作為副駕駛,李傳金的工作包括加油、檢查雪橇綁扎帶的松緊、摘橇、清除積雪等等。由于天氣不佳,能見度極差,地吹雪、白化天氣使得隊伍行進速度一直不快,中雪在大風(fēng)的裹挾下重重拍在臉上,猶如沙礫割臉。
 
李傳金上崗的第2天,卡特車就出現(xiàn)了陷車事故。由于剎車不及時,雪橇之間的連接鋼纜沒有變松,只能硬啟動。半個小時,李傳金上下1米多高的卡特車七八次,零下三十幾度,他竟然累出了一身大汗。幾次排除陷車事故后,這位“駕駛新人”很快變成了“極地救援”達人。
 
“在南極,各國科考隊互相幫助,我們內(nèi)陸隊的9輛車前后照應(yīng),體現(xiàn)了‘同走一段路,共譜一段情’的兄弟情誼。”講完驚險的“極地營救”,李傳金摸了摸新長出來的頭發(fā)茬,放緩了語速,“科研工作需要開放的心態(tài)和良好的合作,我們3位研究冰川的科學(xué)家商定,回到國內(nèi),一定利用各自單位的有利條件,開展切實有效的合作,包括樣品的合作分析、發(fā)表論文的共同署名等。相信有這一次內(nèi)陸科考,我們的合作一定很順利,會收到良好成果的。”
 
李傳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氣的傳輸對南極冰蓋物質(zhì)沉降的貢獻。他告訴記者,此次南極科考,他收獲雪芯/雪坑樣品總計11套,為歷次考察隊最多。在距離中山站520公里處和昆侖站分別鉆取淺冰芯各一支。按照10公里間隔,分別測量了表層雪密度、氣溫和15cm雪溫,總計獲取了124組數(shù)據(jù)。此外,對每一個雪坑的層理結(jié)構(gòu)、溫度及密度等均進行了詳細測量和分析,共獲取有效數(shù)據(jù)500余組。這些雪冰樣品和數(shù)據(jù)資料都是他此次南極之行的最大收獲。
 
文章來源:《中國科學(xué)報》 (2013-05-31 第7版 學(xué)人)
附件: